2005年 第五期


1998年,于西善女士带着属于她的“Color Me Beautifal”——一种全新的色彩概念来到北京。

5月1日“西蔓色彩工作室”正式揭牌。当时国内主流媒体大都做了篇幅不小的报道。“色彩会改变你的一生”、“社交与7秒钟印象”、“色彩商机”等等,用词撩拨人心。“色彩也能是个产业?”这对于习惯了“花钱要买个东西”这种思维方式的国民们,当时是个挺大的冲击。

不过,这一新生事物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毕竟“色彩”、“形象”等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东西,对于越来越崇尚格调、品位的中国中产阶级们,有不小的“杀伤力”。于西蔓在回围之前,完成了日本国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商学研究科学业,之后她考取了日本国家级色彩搭配师资格,又拿到了美国CMB公司(全球最大色彩咨询机构)的注册色彩顾问资格。获得这种资格的人全世界仅有2000多名,而对于中国更是唯一。

2000年,《人民日报》在“今日中国”—世纪之光栏目中,把镜头对准了于西蔓:如果说“五四运动”是改变国人内在意识的思想革命······那么在本世纪末“中国第一色彩大师”于西蔓在发动一场改变国人外在形象的革命······她在唤起国人的“色彩觉醒”,刮起一场美丽的“色彩旋风”。

突然间把于西蔓摆在要改变中国某一方面命运的位置上,她连自己都害怕。事实上,要想传播一种概念,在茫茫人海中,那种脆弱和吃力是难以想象的。可以看到,西蔓的嗓子是巨大付出中最直接的牺牲品——什么时候都是沙哑的。因为人们没完没了地向她贪婪地索取信息。

首先是那些急于在各种场合有出众表现的成功人士们,他们是“个人色彩诊断”最踊跃的拥护者。西蔓善于社交场合“7秒钟印象”的说法,很快与这些人产生共鸣——因为形象的疏漏而使机会失之交臂是天大的遗憾。于是,把事业视为第一重要的人们便成了她最早的客户。但是,快速膨胀的客户群是她的希望却更是她的苦恼。个人形象诊断只能一个一个地做,不可能复制,也没法批量。西蔓称,这是一个靠时间来赚钱的行业。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客户和业务量,西馨公司从十几人迅速发展成几十人,还忙得疲惫不堪,应付没完没了的项目。

北京海天阁酒店的女老板热衷于西蔓的个人形象学说,因为经过色彩诊断之后,她的气质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此,西蔓成了她的崇拜对象。去年,她的酒店包房已装修了一半,可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干脆停工。她认定打自己接纳了西蔓美学观念之后,就非其莫属了。事实上,对服务场地进行色彩形象诊断,也是西蔓色彩学的主攻项目,从理论上那叫“色彩营销学”。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之后,海天阁的包间,什么北欧风格、维多利亚风格,反正,每一位到此做东的人会因为挑选了这样的环境而格外体面—噢,在朋友眼里绝对是有品味、有文化素养的。

海天阁酒店的生意自然一路火下来。

于西曼自回国创业,一直把认同和理解视为最大的快慰。最近,她刚刚完成一项大工程,为百年老字号的“大明”眼镜公司换装。“那将是前卫而又持重的感觉”,“可可色和松石蓝色的跳跃搭配”,西蔓认为,色彩是非常好的语码信息,它会告诉你,“大明”是传统的,但更是时代的;它古老,却不乏创新和活力。

为了让“大明”能被更多的人理解,西蔓必须让“大明”先理解自己。几乎所有西蔓接触到的国内企业,刚开始都是一致的审慎小心:先开一条门缝试探试探,弄点小打小闹的合作;然后半遮半掩地揭效果图;接着翻来酸去地修改个底朝天。这么来回折腾直到终于五体投地了,这时,哗啦一下把门打开—做公司整体色彩诊断吧。

西蔓之所以经得起折腾,是因为她*职业”。据说,为“大明”诊断之初,光是做设计风格的问卷调查,就至少汇总了上百个问题。然后,将最能代表公司理念的东西逐个挑选出来,再回到公司高层管理者中进行碰撞、推敲。这些除了公司的理念、文化之外,还包括公司的产品、销售方式、服务方式等等。最终,所有属于“大明”的东西都要通过颜色很准确地散发出去。

担着这么大压力的于西曼之所以乐此不彼,只是因为她认知上领先一步。她看到零售业竞争中的额外层面。当商品的属性、价格等等都失去较量差异的时候,商家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卖附加商品上,在附加效应中,很推崇“卖场第一印象”的概念。因为“引起注意”是全部购买行为的第一步,而视觉是“引起注意”,也就是“产生兴趣”最直接的传导器官。那么,什么又最能调动起视觉的兴奋呢?—当推色彩。所以说,“卖场第一印象”是“色彩营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并不是西蔓的发明,西蔓只是把这个被国外早已用烂的经济学概念想方设法传导给国内的商家。很可惜,至今中国的商家并不太在乎它。结果,该急的人不急,不该急的人上火。西蔓只能用最来的办法,精心善待每一个项目,以求“用事实说话”。

中国人普遍对色彩的认识很片面,因此西蔓的创业注定不会轻松。

西蔓有一次为外地某城市大型商场做色彩设计时,公司的色彩顾问们往返其间,周折数十天,几乎没有片刻的安宁,因为客户方每一位管理者都过于自信—“色彩能有多高的学问”?结果,原本确定好的设计方案,被指手划脚、一改再改,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西蔓所有的投入只能是化为乌有。当然,也有因为反复修改使设计方案日臻完善的。

西蔓的事业注定是艰辛的。这是因为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所引起。而其中信息短缺的一边,因为对结果存有极大的怀疑,无形中导致另一方必须承担起对结果万无一失的责任。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需要色彩。

国外企业推崇“成功三项定律”,即商品、服务、环境(空间)。近来,中国的商家终于也对空间意识有所觉梧。确实,随着国外大的零售集团陆续着陆中国,本地商家注意到,在人家成功的诸要素中,“环境”之所以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是有道理的。瑞典的宜家、法国的家乐福、以及人们熟悉的麦当劳、肯德基等,哪一家不足以自己独特的色彩和完善的搭配,创造了漂亮的卖场环境,进而征服了市场,并创造出巨大的销售数字。

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商业竞争即将白热化,更多的国外零售商跃跃欲试。日前,沃尔玛又与北京签署了合作协议。总之,至少不能一下子让人家先从外表把你打倒。于是,改换门庭对于中国商家有些迫不及待。北京的费特、中友、百货大楼等大的零售集团比较敏感。他们争需相关的咨询、培训,其中包括卖场的环境艺术、店员的搭配技能、管理者的“视觉第一”意识等。赛特是国内较早有认同感的企业,此次与西蔓已属第三次握手。他们把2001年12月20日店庆9周年项目交给西蔓,理由很简单-要做最漂亮的店。

另外,“申奥”更让中国的色彩概急加快了成熟,北京需要洗脸工程、化妆工程,政府终于对城市色彩不敢坐视。前些日子,西蔓又被聘为北京市城市色彩改造提案专家之一。她终于等到了为北京添彩增色的机会,这是她的梦。她相信,北京只是前奏曲,中国城市色彩的正剧随后会更绚丽多彩、波澜壮阔。

西曼很欣慰:“色彩概念的时候到了。”

但是,并不是因为市场转暖后西蔓才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决定回国创业,她就没有把做一个公司,赚一些钱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注定她活得很累。

事实上,除了为自己的同胞还愿的虔诚之外,她真正的动机是兴中国色彩咨询行业之大作。于是,她自觉地把自己放在这个行业标准制定的位置上,也因此,她的“色彩工作室”不同于一般的公司。她要求自己必须做出规模,做出品牌,为后来者享出可供参照的样板。她的主要时间几乎都投入在教学、教材的编撰和专业数据库的建立、整理以及游说概念、推广信息的工作之上。应该说,她向国人奉献的美,是概念,是技巧,更是从心底发出的生命符号。色彩艺术是汇融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世上没有不漂亮的颜色,只有不漂亮的搭配”。西蔓相信,人生、事业未尝不是类推。正因此,她千辛万苦地培养学生,不怕她们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从做事的心态来说,西蔓并不最欣赏“第一”、“老大”,她更在乎一种规模、气势。“如果独此一家,会因为没有竞争而枯萎”,“有对手才能强大”。

融八方之气,汇百川之流,她冀望中国的色彩成大气候。谁让她是中国色彩第一人?谁让她第一个把概念带回来?既然选择了在自己的国土创业,西蔓觉得“应该是这样!”


西蔓色彩-媒体报道集锦_OCR_33西蔓色彩-媒体报道集锦_OCR_34